在试驾捷豹XEL之前,刚好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ualia正式上市了,那个价格似乎摆明了非诚勿扰。也能看出一些销量规模不大的豪华品牌,今后的应对策略是怎么样的。简单来说就是提高利润率,让“懂得自然懂”这部分消费者认可并持续下去。这是一条注定小众的路子,但很多这种车型和品牌,它们并不需要太多人的认可,只需少数人的青睐就能活得不错。
我不知道奇瑞捷豹路虎是否会将XEL算作这种情况,但很明显,这款车是完全有资格留着这条后路的。
如果说,有一款横置前驱的豪华品牌中级轿车,价格和平价品牌的中级轿车的高配差不多,由于高端车本身的附加价值,所以即使是入门版本,动力水平和配置方面也是差不多的,那么,这款豪华品牌车的价值在哪里能体现豪华?
更棒的内饰设计?更高级的材质和用料?这些似乎都有点流于表面了,在三四十万级别的豪华品牌轿车里,不少有追求的豪华品牌有着更高级的表达方式。
比如前置后驱平台,铝合金材质的悬架部件,前双叉臂/麦弗逊+后多连杆,强大动力的2.0T+多挡位AT,这里说的是阿尔法·罗密欧,说的是AMG,说的是凯迪拉克,说的是捷豹,说的是真正配得上“运动”二字的高级车型。
▲什么叫高级?XEL可以让发动机突出到这种程度,横置车想都不敢想
捷豹XEL显然可以算在此列,前不久这款来自JAG纵置后驱平台基础下的入门捷豹轿车迎来了中期改款,从外观看前脸和尾部有一些变化,而内饰相比外观变化要大很多,来自F-TYPE跑车的设计元素非常显眼。
按道理说,新XEL依然会留着浓郁的赛车基因,比方说调到运动模式后,动力系统会用更迅速的反应速度判断当前的驾驶者意图,决定是否升降挡。这很正常,但与之相对的是,无论是维持输出还是降挡加速,都会伴随着一些顿挫。
这样的动力输出风格天生适合更自由的地方,如果一旦不能满足这点,动力总成会用相当激烈抗议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压抑。如果有谁夸一款车具有“赛车基因”,那不一定是在夸这车——因为赛车基因必然会让日常的驾驶牺牲点什么。
又比如在减速的时候,XEL的电子刹车在工作时建压极快,几乎没有空行程和延迟,而且似乎更欢迎驾驶者重踩重刹的动作,因为当我想要轻踩刹车或者滑行时候,捷豹XEL都会在30km/h内出现不均匀的顿挫,而车内的驾驶员和乘客也都会明显感知到这种不均匀的冲击。
▲此前XEL用的是旋钮换挡,中期改款用上了来自F-TYPE电子档杆
所以整个试驾开到最后,唯一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是滑行时挂N挡。
此时如果我们调回舒适模式会好受很多,XEL毕竟诞生于高级的前置后驱平台,对于身经百战的捷豹来说,调出一个柔和体面的性格并不是难事,XEL在这时候几近完美地体现出作为高级轿车的从容。来自ZF的8AT瞬间变脸,变成了一只温顺的绵羊,将来自高功率2.0T英杰力的动力平和处理掉。
可是,XEL体内的赛车基因并没有消失,舒适模式只会让高功率的XEL更好开,点火的时候,一瞬间的抖动会提醒驾驶者这只豹子可不是什么好哄的姑娘,有意思的是,XEL的怠速并不抖,所以这一瞬间的抖动纯粹就是捷豹对运动的诠释。
这样一来,其实也预示了来自2.0T高功率版本这250马力与365牛米在行驶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如此动听的声浪。最让人纠结的问题有一个:这样的声浪再结合XEL极好的隔音效果,在城市里,驾驶者会很轻易超速却浑然不知的,特别是在苏州这种限速80km/h的快速路,驾驶者总会觉得旁边的车都是移动路障——但实际上大家都在按限速开。
比动力总成更出色的是几乎完美的悬架和滤震表现,驶过路面接缝或者小颠簸的时候,悬架比想象中软一些,但很奇怪的是也不至于车身的震动极少,后来过减速带的时候,整个车起伏并不大,如果是普通的悬架要花点时间回正车身姿态,但在捷豹XEL这里,回弹速度还是运动车该有的速度,并不会因为悬架的软硬而影响驾驶。
▲座椅很硬,很强调包裹性,XEL的运动气息是刻在骨子里的
转向也几乎完美,方向盘非常灵敏,真正实现了指哪打哪的转向手感。但并不紧张,因为虽然方向盘初段反应很快,但带动车辆的转向幅度并不大,而且方向盘转起来不轻不重,刚好能在高速上让车辆的变道和转向处理变得非常轻松,很容易能控制住车辆转向的节奏。
驾仕结语:
中期改款之后的捷豹XEL在各方面都保持了老款XEL的优秀表现,并且顺应需求进行了不少改进,比如与F-TYPE同款的挡杆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开起来让人印象更加深刻,XEL有个很有底气的点在于,人们一进车内,点火,开起来,体验加速和制动,一整套程序下来一下子就能记住这是辆捷豹,这也是XEL最有魅力的地方,如果有人真正喜欢XEL这种性格,理解并接受它的特点,那么XEL这绝对是这个人的真爱,基本不会有“另一个”插足进来。
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价格,捷豹XEL现在的指导价不到30万起步,在广州车展上市的时候,是维持现状?还是像阿尔法·罗密欧那样提高价值和利润?这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这个级别颜值都不差,但价格却不太透明。
上周,我前往杭州试驾吉利几何A。与之前的试驾有所不同的是,在接到几何A钥匙的同时,也收到了两张贴纸,其作用就是封住充电口,两天的时间里不允许充电。
说明一下,此次试驾共有两天,第一天在杭州市区行驶,但第二天我们需要驾驶几何A返回上海,不能充电就代表着我们需要对行驶里程和驾驶方法进行很好地把控。
毕竟目前纯电动车产品的实际续航里程与官方给出的续航里程还是有些误差,心中多少有些忐忑。
此次试驾的几何A车型NEDC续航里程为500km,而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几何A车型。此前驾驶电动车长距离行驶的经验告诉我,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控制好电门的力度,切忌急走急停,这样电量消耗非常快;其次是在城市路段行驶时,尽量将动能回收等级调整至中级以上,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行驶里程。
但实际上,当我们成功返回上海之后,看着方向盘后方的液晶屏,上面显示剩余电量32.5%,突然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于是我坐在几何A的主驾驶上慢慢回想这两天的驾驶感受。
首先几何A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动力初段的表现非常好,电门十分跟脚。在开着几何A进入公共道路后不久便开始堵车,由于低速下没有变速箱的顿挫感,所以在控制好电门和刹车的情况下,整体行驶表现非常的平顺。
加上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静止或者低速时车内的静音性非常好。但是同样由于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当车速升高之后,胎噪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其次是方向盘转向阻尼调教的恰到好处,没有太多的虚位,在通过高速路口的大弯道时,并不需要时刻修正线路,寻迹性非常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几何A的底盘调教虽然偏舒适,但是十分有韧性,在过弯时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支撑性,侧倾并不明显。
几何A搭载来自精进的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120kW,最大扭矩250N·m。在城市路段,我们基本上保持40-60km/h的速度区间,此时深踩电门会有明显的加速感。但是当我们将几何A驶入高速,时速突破90km/h,此时再想加速,那么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时速。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驾驶的这款几何A车型使用的是NCM811电芯,电池容量为61.9kWh,能量密度是182.44wh/kg,使用的方形硬壳电芯和电池包PACK都由宁德时代提供并组装。
在经过一系列轻量化设计之后,整体的电池包减重了52.6kg;车身及结构大量使用铝合金和复合材料,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累计减重约20kg。两部分加起来相当于减去了一个标准成年男性体重,相应的也提升了几何A的续航能力。
所以在我们经过长距离的高速路段行驶之后,剩余电量依旧可观。对比起之前我所驾驶过的一些电动车来说,里程焦虑小了很多。特别是在后半程,对几何A越发的熟悉,我已经不去在意续航里程,更不用在意充电口是否被封住,因为我知道这台几何A,可以将我们如期送至目的地。
回想完这台几何A的驾驶感受,还是想带大家了解这款车的外观和内饰。
先从外观来说,几何A整体设计非常简洁,遵循着“Less is more”的原则,没有复杂多余的线条,就像镶嵌在车头富有金属质感的几何A logo一样,充满了后现代极简主义风格。
几何A的车头部分采用了全封闭式的设计,下方保险杠区域多层涟漪的设计,表明这依旧是一台吉利汽车。车灯光源采用LED,并且配置流水转向灯功能,后方的光带能够显示车辆的充电状态,十分人性化。
18英寸的刀锋状封闭式轮毂,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风阻,在视觉上也十分讨喜。来到车尾部,可以看到在后端有类似小鸭尾的设计,乍一看与帝豪GL有几分相像。
进入车内,能够发现它的设计依旧走极简主义风格,配色主要以灰白为主,干净简洁。平角的方向盘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有些小的,但是对于女生来说,可能更加适用。
一大一小的两块显示屏,小的是4.2英寸液晶仪表。初次驾驶这台车需要花时间去适应,但是好在有HUD抬头显示,可以显示一些车辆信息和时速信息;大的是一块12.3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其中功能布局、操作逻辑都十分清晰,几乎没有上手难度。
在挡把前方有一块E-Touch中央超感触控区,可以对驾驶模式、能量回收等级等功能进行控制。为了防止误操作,需要长按之后方能执行操作。实际体验下来,个人认为如果加入震动反馈,会给操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因为在仅有提示音的情况下,操作者有时并不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操作是否已经执行。
除此之外,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智能远光灯、副驾驶老板键等安全舒适性配置都是有配备的。所以整体来看,这款几何A车型在续航里程方面满足日常驾驶以外,整体的配置也能够给到乘员良好的出行体验。
本次活动除了试驾几何A之外,各位媒体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策展人。此次活动是由几何品牌联合中华儿慈会“WABC无障碍艺途项目”共同发起。我们需要开着几何A将自闭症儿童的画作,从杭州送至上海志屋书店,举办线下专属画展,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们的才华,而几何A作为载体,用爱心传递故事。
几何A作为几何品牌下首款全球战略车型,上市至今总销量达到9136辆;特别是海外市场表现同样优秀,订单1.8万辆,这也让几何A成为了吉利新能源市场上的稳定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