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发布业内首份《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重构“护眼”新标准

2025-04-21 19:00:03    来源:新经网    作者:冯思韵
很多朋友不知道【荣耀发布业内首份《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重构“护眼”新标准】,今天小绿就为大家解答一下。

 (视觉健康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作为护眼屏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荣耀早在2016年便开启屏幕护眼技术研发,时至今日,荣耀将端侧AI大模型应用于护眼领域,并在最新推出的荣耀Magic7系列首发AI自然光绿洲护眼屏,现已实现六大自然光特征技术(波动、亮度、节律、色彩、频闪、光谱)与两项AI护眼技术的融合——“AI离焦护眼”通过视网膜级离焦模拟缓解睫状肌紧张,“AI干眼友好”功能通过AI算法训练,实时动态调整屏幕显示,缓解眼部疲劳。同时,“干眼友好”技术是基于AI智慧眨眼检测与动画引导,结合显示图像智能调整,使屏幕更柔和舒适,有效改善泪膜稳定性,润泽眼眸。

  本次学术年会设置“干眼康复管理”、“继发性干眼与全身性疾病关联”、“睑缘健康与干眼”等专题。荣耀的技术成果与标准化探索,与会议针对“干眼诊疗领域创新理念与技术”的目标高度契合。特别是荣耀联合20余家眼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行业伙伴发布的《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为眼科医生在临床诊疗中评估电子屏幕对患者的影响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为干眼诊疗中心的患者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2025年4月18日-20日,2025中国干眼康复学术年会召开。作为终端护眼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荣耀受邀参与干眼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交流,并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简称:上海五官科医院)共同揭牌了荣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觉健康联合实验室。同时,荣耀联合20余家眼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专家及行业伙伴,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份《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为干眼防治与显示技术的跨界融合注入创新动能。

  在数字化浪潮下,荣耀以“技术+医疗+标准”的三维联动,为解决屏幕使用带来的干眼问题提供了创新范式。此次携手顶尖医疗机构与行业伙伴,不仅彰显了荣耀在显示技术领域的引领地位,更展现了企业推动眼健康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随着联合实验室的落地与生态体系的完善,荣耀将在遍布伤眼因素的“荒漠”中,再一次打造出护眼“绿洲”,将眼健康管理功能内嵌至终端设计中,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必然方向,更是荣耀社会责任的体现,也为引领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发布仪式)

  深耕护眼技术,持续提升消费者体验

  荣耀硬件工程部总裁刘洋在学术年会上表示:“荣耀始终秉持着科技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这一信念。当屏幕成为人类数字时代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时,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体验也给视觉健康和用眼体验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荣耀将积极和医疗机构合作推动行业进步,不断地把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

 (视觉健康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打造产学研协同新生态,推动干眼诊疗标准化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护眼屏不仅是国内首批搭载圆偏振光技术的屏幕,其发光类型高度模拟自然光,护眼效果显著提升;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荣耀终端产品可使干眼高危人群的眼部不适发生率降低16%,叶黄素利用率提升52%,实现对用户眼眸的全面呵护。

  随着屏幕使用时长增加,干眼已从“职业性眼病”演变为全民健康问题。荣耀此次联合眼科权威机构发布白皮书,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分享,更是对“预防为主”眼健康理念的践行。荣耀将开放绿洲护眼实验室的核心算法与数据平台,携手行业共建干眼防护生态,让科技真正成为守护眼健康的“数字绿洲”。

  同期荣耀还联合20多家机构的临床研究与技术实践发布了《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白皮书首次定义了“干眼友好”的核心技术指标,包括技术实现、临床效果评估、移动终端设计与调校,以及定义行业新标准等,为解决干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方向,帮助用户解决了应用场景上的护眼问题。

  荣耀还计划在2025-2027年的3年加大相关研发投入,专注于护眼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眼健康和生物医学研究、先进屏幕技术开发以及与科研学术单位的合作。随着《移动终端干眼友好技术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显示行业移动终端护眼技术从“单一功能叠加”迈向“眼部风险预防”的新阶段。

  此次荣耀与上海五官科医院合作成立视觉健康联合实验室,是继2023年成立“绿洲护眼实验室”后,在眼健康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联合实验室将聚焦移动终端显示技术对干眼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围绕“干眼康复管理”、“睑缘健康与干眼”、“继发性干眼与全身性疾病关联”等核心课题展开研究,推动显示技术与眼科医学的深度交叉,将理论付诸实践,打造更好的“护眼”移动设备终端。


以上问题已经回答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关新经网网站 (https://www.xinhuatone.com/)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